新闻资讯 NEWS
新闻资讯
NEWS
每一个长沙人心里都有一个烈士公园,每一个长沙人都能说上几个跟烈士公园有关的故事......
湖南烈士公园始建于1951年,1953年建成开放,占地2149亩,是湖南省建园最早的国家重点公园,是长沙市使用频率最高、客流量最大,社会效益最好的全市性综合公园,河东主城区最大的开敞绿地空间,在历史、文化、生态、社会中都拥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伴随城市的发展,长沙城市人口超千万,城市的版图不断扩大、城市的格局不断调整、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对公园建设提出新的需求,公园相关设施及理念都亟待提升。
近日,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D)景观与环境设计研究院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湖南烈士公园闲置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顺利完工,正式对外开放。
项目主要针对公园内潇湘阁、72亩地、民俗风情园、原始部落、21亩地等区域进行综合提质。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质,强化管理服务等,打造以“城市近自然山水为本底,纪念湖南革命先烈”为主题,集文化、游憩、生态、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和国家重点城市公园。
潇湘阁及周边区域
设计以烈士公园自然山水为本底,以潇湘阁为核心,丰富的潇湘文化展示与戏曲舞台活动相融合,结合户外活动空间,打造一处可参观游览、健身娱乐、文化交流、户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娱休闲空间。
设计调整现有潇湘阁周边道路体系,改造潇湘阁周边配套廊架,并将原平顶的功能用房改造成双亭,丰富潇湘阁总体立面;潇湘阁本体在确保楼阁安全的情况下,改造外栏杆系统,修正原塔的比例和虚实;修缮与重塑阁内庭院空间,加强游客体验感官;提升一层内部空间,增加无障碍设施;增添夜景照明,点亮潇湘阁,形成烈士公园夜晚特色地标。
同时,打通公园东大门与风雨桥的交通组织,围绕潇湘阁完善内部游览路线,加宽滨湖步道,增加休闲座椅,将沿湖景观与周边场地有机融合,展现滨湖特色风情。打造艺娱交流空间,将文化和艺术融入群众的生活。
在保留原始林相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改造,新增银杏、乌桕、朴树、海棠、红梅、绣球等特色树种,形成以海棠为特色的疏朗自然、花香满溢的主题园。
72亩地
“72亩地”所在区域近20年时间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园内杂树野草横生,区域内缺乏排水设施,导致该区域逢雨必涝、污水横流。
本次提质运用‘疏林草坪’造景理念,对现有废弃场地进行清理,通过微地形、阳光大草坪、特色风景树、背景林带以及原有服务用房外立面提质5个方面,打造集使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休憩园区。
设计以堆坡地形结合银杏、乌桕、紫薇等特色风景树打造通透式绿化景观,结合游园步道穿行其中,步移景异,透出绿地美景,实现自然透景、清爽整洁的绿化效果。
同时,将原有垃圾堆埋场地转变为开合有致的疏林阳光大草坪,进一步完善公园的休憩体系。
民俗风情园、原始部落
由于历史原因,民俗风情园、原始部落一直是烈士公园内一座经营性的“园中园”,园内存在设施破损、绿化品质不高等问题。
本次提质改造中,“原始部落”将拆除园内破旧闲置房屋等设施,打造塑石假山微景观,完善公共卫生间、亮化照明系统、游览导示牌以及挡墙、护栏等相关基础设施。
“民俗风情园“清理整治原有植被,增加植物层次,丰富园林景观,完善了水电管网、游览导示牌和亮化照明等基础设施,优化了游步道、铺装、广场和特色民俗景点建筑,实现路通灯亮,畅通园区“微循环”。
设计以游览、民俗文化传播、休闲、健身等功能为主,恢复园区功能,完善交通体系,激活园区活力,打造公园的特色民俗文化游园区。
21 亩地
“21亩地”是一片曾经“被遗忘的角落”。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内部树木杂乱,少有市民游客前往休闲游览。
后续改造中,这里将被定位为专类园,以樱花、滨水湿地特色结合活动场地,形成园区的独特调性。
设计增加亲水栈道,贯通园区空间,与潇湘阁、民俗村“无缝连接”,通过风雨桥形成通环,增添市民的休闲、亲水体验感。
HD通过系统的梳理场地现状,实施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提质方案,强化公园内部各区域间的联系,盘活利用闲置区域存量资源,丰富了公园游玩体验。
潇湘阁、72亩地、民俗风情园等焕然一新,市民游客来公园休闲、观光、健身有了更多选择,能充分享受公园山水交融的优美生态环境。
湖南烈士公园是屹立在星城大地上的城市“绿心”,在此次提质改造过程中,烈士公园秉承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创建“人民满意公园”为目标,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照进现实。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湘ICP备1902015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沙 本网站已支持ipv4 ipv6双向访问